薊州區充分發揮京津冀生態涵養區和革命老區的資源優勢,堅持“一村一品一特色”的理念,將廉潔文化建設與地區資源相結合,因地制宜、分門別類,深入推進清廉村居廉潔文化示范點建設,將清廉之風吹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古代廉潔小故事——楊振拒金……”在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的一家民宿中,兩位游客拿著一張精美的卡片誦讀著。薊州北部的山區鄉鎮,分別依托景區、山區的地域優勢,堅持走“文旅結合”之路,將廉潔文化建設融入景區觀光、鄉村旅游之中,通過在民宿客房、鄉野公園等顯著位置投放廉潔提醒卡,建設“清風亭”、清蓮(廉)池、“廉”心橋等景觀造型,設立廉潔書屋、廉潔休閑角等景致景觀,營造濃厚廉潔文化氛圍,時刻提醒大家休閑放松“莫忘廉”。
穿芳峪鎮小穿芳峪村將廉潔文化送進民宿。李陽 攝
唱紅歌是馬伸橋鎮利用龍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資源優勢,賡續紅色血脈、倡導廉潔文化的一種有效載體。作為革命老區,薊州區著力整合區內紅色資源,將下營鎮“紅色十里長廊”、禮明莊鎮周各莊村“家風大講堂”、孟家樓村平津戰役精品展館等教育基地與區內警示教育展覽相結合,作為開展黨日活動、黨性鍛煉的經典線路,通過正反典型事例對比,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、筑牢思想防線。同時,堅持寓教于樂,將廉潔文化融進群眾業余文化生活,鼓勵基層文藝志愿者自行創作小品、快板等廉潔題材文藝作品,舉辦群眾性文藝演出,節目中穿插老黨員講述紅色故事,分享入黨初心等現場教學,唱響“紅廉”文化主旋律,凝聚勤政為民、擔當奉獻正能量。
馬伸橋鎮花園村廉潔文化一條街。郭世達 攝
作為薊州區唯一的街道機構,文昌街道黨工委將清廉社區建設與“初心印薊·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相結合,在小區廉潔文化長廊、廉潔小公園內設立“居民說事坊”“石桌板凳匯”,將辦公桌搬到居民樓下、涼亭、健身廣場等公共區域,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共用一張石桌、同坐一條板凳,開展共學、共議、共做座談會,實現收集民意在“坊”中、解決民急在“坊”中、與民同樂在“坊”中,以實際行動踐行廉潔奉公、勤政為民。
文昌街道“石桌板凳匯”現場,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共用一張石桌、同坐一條板凳,開展共學、共議、共做座談會。鄧天齊 攝
“下一步,我們將立足崗位職責,督促基層黨組織深入挖掘薊州古代歷史中的先進文化、紅色歷史上的廉潔文化,用好地區資源優勢,推動廉潔文化進機關、進農村(社區)、進校園、進景區,把薊州故事講‘新’、把紅色人物講‘近’、把革命情懷講‘濃’?!彼E州區紀委監委負責同志表示。(唐心怡 通訊員李志興)